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8堂-盆栽育苗、採玉米筍、照顧白蘿蔔、水瓢)

連續性,是基地活動的主軸,若戶外活動也能循序漸進,參與者就不容易排斥,也能體會到其中的精髓,以及自然連結其它領域的事物。到農園只是種種東西跟採收蔬果?那就是不太懂什麼是自然生活;到戶外爬爬山只是鍛鍊體力及意志力?難怪小孩子不太喜歡外出,寧可坐在家中玩3C。

我要創造的,不是一個讓人玩玩而已的場域,而是一個就算讓參與者感到辛苦,還是願意再來的地方

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7堂-做點心、組裝盆栽)

除遇較大的天氣變化,風雨無阻,是活動的特性。現在的人,下雨覺得很煩不想到戶外,大太陽紫爆不敢到戶外,陰天空氣品質差也不宜到戶外,以後的人類或許從出生後,就不會再出門了。外面的世界有VR、AR可以體驗,四肢也越來越少用到,根據演化,之前仍有尾巴的人類,尾巴會因為少用而退化消失,現在越來越少動的人類,可預期未來四肢也會慢慢退化,因為如同尾巴越來越少用到的關係

下雨天,其實也有很多事可做,未來基地外的探索行程,也是風雨無阻,而且還會發現,雨天出去探索,有很多好處,有不同好玩的地方,這就讓大家到時自行體會

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6堂-做冬瓜茶、初挖生態池)

跟著農園走,讓共學團一起參與基地的建設,一起建造自己的祕密基地,是活動主軸之一,未來有很多區域要做整理,例如竹林道路、生態池、水田、窯、…等,真的要長期參與,從頭到尾,才學得到整體的概念,否則,都是在玩最末端的事,這樣所得到的,都是很破碎的知識。跨領域整合,是現在開始的趨勢,分門別科將成過去,將不同領域結合運用,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

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5堂-刨葫瓜皮、種玉米)


塑膠的發明帶來了便利,但是後續卻變成了垃圾,自然物的工具製作很費工,但是卻可以回歸土壤再循環利用,一個沒有廢棄物的生活,資源才能永續利用,期待之後的發明,都是能以"永續"為前提來思考,又便利又能永續,不是遙不可及的夢

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4堂-葫瓜餅)

基地的食農教育,是整體活動規劃的一小部分,主軸是生活化,連結了週遭的自然環境,與z整合了各領域,跟學校分科教學不同,並不是用看影片來學生命教育,不是偶爾去戶外教學就是環境教育,不是種種東西、玩玩DIY就是食農教育

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堂-小黃瓜種植、初探水圳)

跟在學校或在家裡不太一樣,在基地,身體動一動之後, 很容易就可以吃很多食物,不需要說"要珍惜",自然都會吃光光,據老爸說,以前農忙時,一天是吃五餐的,有在動,能量消耗就多,自然需要補充很多,現在工作型態不一樣,坐著的比例跟時間較多,所以能量消耗就少,自然吃得就少;在學校,則視課程安排及個人習慣,若每節下課有去強度較大的運動,或是上午有體育課,自然午餐吃得就多,反之則吃得就少,也就是當天午餐會吃多少,是根據當天的身體狀況而定,若是沒什麼活動到,但是又被要求吃完超出那時飢餓程度的食物,吃不完又要被說"不珍惜",那麼吃飯就變成一件很無趣的事

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堂-竹槍、盆栽種植)

"有感受",比"做很多事"還來得重要,不把行程排滿滿,因為單方面塞東西給小孩子,通常只會創造出不會思考、只會被動聽指令的人。唯有讓小孩子有思考的時間及空間,他們才會像個人,而不是像個機器人;唯有讓小孩子動手去做,道理跟實務並行,他們才能學會應用與變化,而不是空說一嘴道理;唯有讓小孩子有嘗試錯誤、適度承擔風險的機會,他們心理素質才會增強,學會如何抗壓、學會遇到問題要如何解決

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1堂-導覽、香草餅干、小黃瓜現採現吃)

長期連續性、由內而外、由淺入深,在幼幼組引導上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,初期原本想要有個固定課程,但運作時發現郊外不如室內環境穩定,易受自然環境氣候因素所影響,因此調整為不以短時間內做很多事為目標,這次沒做到的,以後也有機會做到,將時間拉長,就可以連結完整的概念,會因氣候而改變,才是"真實"連結戶外的活動;也因為引導者能長期觀察小孩子的狀態,就能針對不同小孩、不同狀況,來機動調整該次的活動內容,因此,跟外面的課程最大的差異,就是活動內容會隨著當時的氣候、當時的作物成長情況、當時小孩的理解能力,而有所不同,並不是一開始就全部排好,照表操課的模式

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

【親師生共學】02-幼幼組



自己是體制內教育長大,而目前是用體制外教育的方式來引導小孩,希望藉由提供所擁有的天然場地,以及體會到的引導方式,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家庭共同學習成長,並將此做成記錄,提供給有類似概念的朋友們。個人認為,教育不該是只有高經濟能力才能獨有好的資源、好的課程內容也不是只有能讀體制外的小孩才學習得到,各地區都該有自己的特色、都有好的引導者,整體才會有好的發展,大部分都只集中在一個地方或特定學校,是很可惜的

幼幼組,是自己回鄉後的概念實踐,是教育的方式之一,從自然教育帶入生活應用,從基地開始逐步延伸到全台灣,組的成立很不簡單,其一是家長有意願付出長時間及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,其二是大家時間上能夠配合、地點遠近可以接受,其三是認同從小到大、由內而外、由淺入深、要克服風險而不是把風險拿掉就以為安全的概念。

現在的活動很多,每一種行程都讓人想去體驗看看,所以大部分的人會覺得,一直去同一個地方能有什麼好玩的,但是一個地方,真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,就看自己懂還是不懂,不懂的時候是否願意花時間向他人請教讓自己懂,這個過程,其實小孩子就在模仿及學習大人了,大人看看而已,小孩也是玩玩而已。幼幼組,重點不是做了多少,而是要用什麼態度去做,農園不是只種種農作物的地方,而是自然生活的基地。

基地,是一個根據地,自己有感情的一個地方,並不是要大家都不要往外跑,而是在現今眼花瞭亂的各式活動中,每個月願意撥出一些時間,在同一個場域一起活動,一起維護,一起改進不是很好的部分

期待不同地區的大家,都能建立各自的基地,一個創造永恆回憶的地方

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

【自然生活】03-水源

水,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元素,如果沒有水,人、動植物、農作物就無法存活,因此古人在找尋居住地或是行走的道路,都以有水在附近為最前提,沒有水,也就沒有食物,因為食物需要水才能成長,而我們也同時需要水跟食物才能存活,所以住家及農園的水源,是極度珍貴的

【太極平衡】02-自然耕作




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中,是我現在的生活方式,而之前,活動只是工作放假時才會去的。馬上,或是過不久就會用到的事物,現在會優先去找資源學起來,而"未來有可能會用到",或是"看起來有用,但不確定是否會用到",就擺到後頭,因為大部分都會變成是去玩玩而已,感覺看了很多,但是跟自己的人生並沒有產生連結。所以現在的我是"為了會用到而去學"(自己就是自己老闆時的心態),而不是之前的我"學了才看看是否會用到"(自己要當員工時的心態)

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

【自然生活】02-極端氣候

梅雨最強一波下完之後,水勢仍強


在山上居住,雖有好的空氣可吸、不用戴口罩或買空氣清淨機,雖有好的水源可喝、不用買濾水器,雖有好的食物可吃,減少黑心食品的毒害,但仍需面對氣候越來越極端的問題,夏季有時非常炎熱,冬季有時非常寒冷,雨季有時下成暴雨,強度越來越大是自己必須面對及適應的地方。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【親師生共學】01-共學



共學,每個大人的定義不太一樣,有的定義是一起學習,有的比較像陪玩。育跟樂是兩件事,端看以何種為主軸,教育可以很有趣,娛樂也可以有教育成份,兩者都可成立;親子共學,是現今教育的其中一種方式,只是很可惜有越來越多的商業行銷話術,把教育跟陪玩模糊化,讓爸爸看起來不像爸爸,比較像是司機,媽媽看起來不像媽媽,比較像是瑪莉亞,父母親從教育業變成服務業,是現今社會有趣的現象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