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
【大自然學校】感動台灣之美-紀錄照片參考

以下是以前實際的現場活動照片,可提供家長們參考,但最重點其實不是去哪些地方,然後玩什麼,而是要如何安排,才能讓大家比較有感動,有整體的架構,內容由淺入深,體能由易到難,這樣就不會變成只是表面看看玩玩的旅遊團

初期的主軸,會圍繞在鐵道平溪線煤礦,然後擴展至周遭的水金九金礦,搭配特殊地形的雙北市內古道,從北部開始,深度感受台灣美麗的地方,偶爾會穿插水資源、部落及其它元素

【特殊地形】

【平溪線】


【水金九】












【部落】














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6堂-五分山、新平溪煤礦博物館、大華壺穴)

體能,在長期活動中,是最重要的因素,有好的體力,就有好的專注力及耐力,除了幫助自己未來的學習更有效率、以及心理素質明顯較強之外,也能走入多數開車無法到達的台灣美景,少人共享廣大空間。目前大部分的活動比較屬於室內吹冷氣,所以本組會在活動中穿插體能,來對整體做個平衡,也是為了以後更好玩的行程舖路

元老組全記錄:https://ilovenatureschool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紀錄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5堂-桂竹筍、大阪燒、螢火蟲)

不知不覺,到了第二次採桂竹筍的季節了,跟著基地兩年多的時光,看著來參加的小孩子們長大,就好像帶自己小孩成長一樣,很有意思,已經夠熟悉基地,能夠自在地在基地內做著想做的事情,這將來也會成為他們童年回憶的一部分。接下來,我們也要逐步進入夜晚的農園了,小孩們對白天的農園已有基本的熟悉,晚上又會是如何呢?就從螢火蟲開始~~

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【大自然學校】教學理念介紹

大自然學校,是以身處自然環境的基地為據點,跟著基地的步調,和同樣住在這裡的各種生命一起成長,走的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的關係,從感受自己腳下的土地開始。這裡著重在生活中直接實際操作,會用到就去學,而不是學了之後不知要用在哪裡;要親身辛苦付出,然後感受成果,成果未必都是美好的,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挑戰,但這讓我們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強,主動勇於嘗試,學習面對挫折,還會動腦去想方法解決問題,不是看看好玩、不是照著指令做事的被動制式行程;我們的步調不快,真的感受及瞭解了,會比短時間好像學了很多,還要更重要,我們強調的是事情從頭到尾一整個循環,而不是只做所有事情的最末端

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4堂-平溪小三尖、天燈)

在基地,偏向微觀,在同一個地方觀察四季的變化,而到基地外,偏向拉高視野,瞭解比較全面的人事時地物。雖然是在基地外,卻又跟觀光旅遊不太一樣,我們會圍繞在一個區域內,從不同的領域及角度來深度學習,因此,同一個地方不會只去一次(基地概念的延伸),同一件事情也會有前因、後續及議題討論,未來若回首來看整個過程,會發現這不會是一個點一個點,而是會串成一整個立體的架構
所有的活動都會做成紀錄,因時間的關係,還無法寫入較深度的互動及為什麼是這樣的流程的原因,但仍可以給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參考及交流,每個小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每一個團的整體特質也是不同的,因此觀察、根據小孩子的情況來調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,目前為止的活動紀錄,都是針對這一團親子家庭。
繼上次的三貂嶺之行後,這次前往平溪站,繼續以平溪線為主軸的行程…

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3堂-桶仔雞、烤羽衣甘藍)

火元素,之前練習過鎂棒生火,這次就來個應用,既然郭爺爺在農園發展初期已訂製了一座可烤三隻雞的桶,就拿來用用看囉,當然啦!這只是桶仔雞的第一種應用方式,以後還會用不同方式來做
羽衣甘藍,因為高纖維、高維他命,加上養生觀念的興起,近年來開始火紅,有數種料理的方式,這次要做成吃起來像海苔口感的菜

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2堂-刷油漆、採草莓、挖薑黃)

來到基地,不是只有玩,也是需要為自己長期活動的地方付出時間及體力的,這一次,要幫忙刷油漆。北部夏季豔陽,秋冬多雨,在室外的設備若不善加維護,較容易生銹毀壞,所以要刷塗啞漆於放置工具的貨櫃。大部分的東西,若都是大人自己來,速度又快做得又好,但小孩子相對就越少機會能接觸,以及付出,若能達到一個平衡點,其實會讓小孩子更愛自己的家,更愛自己能親身參與。

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1堂-網室重建、採橘子、拔紅白蘿蔔、電動工具使用、志工服務)

第二階段進階,要開始學習運用工具來做出生活中會用到的物品,同一天也正好有個志工團,以及網室重建工程,非常忙碌的一天。志願服務,以及建築結構,都會是未來的元素之一

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

【2018】教育概念暨活動規劃ABCD行程



正月初九天公生,是小彩虹進入週歲,也是爸媽重修無記憶一歲滿一年的日子,未來給她的教育想像,演化為今年基地的活動,更明確規劃為三個大類,小班制,長期連續性,會逐步留下紀錄。新年新希望,希望自己的概念及過程紀錄,對不分體制內外的教育,都能有所幫助。

【針對孩子】分為A、B、C、D行程,主要是由內(基地)而外(世界)
〈A行程〉基地內環農食共學
基地在整體規劃中,是很重要的元素,如同樹根扎得深,自然能因應外界的環境大變化,若根扎不深,就算葉子(如同各類才藝)看起來很多,仍容易倒。好的環境加上好的耕種就會有好的食物,好的環境(空氣、水)加上好的食物就會有好的身體,這是良性循環。在我的概念中,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基地,基地未必只能在郊區,而可以是住家、或附近的公園;基地未必只能是地點,而可以是內心、或本我
在基地內做的事及運用的技巧,是各領域的綜合,小彩虹是在地第九代了,有祖先的故事(人文歷史),石頭厝跟山坡地梯田(地理)、耕種及走古道水圳需要體能(體育),作物及氣候需要觀察記錄(自然),工具使用需要技巧(物理)才會事倍功半,元素(火、土、水…)的運用(化學),自己煮飯做點心(烹飪),親手照顧作物及動物昆蟲(生命),週遭有木頭及竹子可以製作玩具、工具及建物(木工水電、結構),真的是學不完的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A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2

〈B行程〉基地外主題式探索
由內而外,是為了由外而內。在外面的世界增廣見聞之後,再回頭來讓基地更好。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像在基地一樣,深度體會及學習,就不容易淪為看看或玩玩而已的行程。由點再線再面,逐步建立整體的大結構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B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3

〈C行程〉生活實踐&行動學習
自主學習,逐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試試看,包含時間、住宿、交通工具、行程的規劃,地點則是由基地往外延伸到整個陽明山,再往外到雙北市,其它縣市,離島,甚至是國外。由小我到大我,能為自己做什麼,能為大眾做什麼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C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4

〈D行程〉合作課程
不同領域有不同領域的專家,相同領域也有不同作法的朋友,跟大家一起合作,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,可以瞭解不同角度的思考及方法,彌補自己的不足,連老師自己都一起學習,親師生共學。合作也能接觸更多不同性質的團體,接觸跟自己興趣或想法不同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社會

【針對親子家庭】
〈幼幼組〉親子共同參與
從小(幼兒階段)開始,會先A,再B,最後C,過程中搭配D行程,長期參與。有預設課程,但會依孩子的情況及當時環境做調整,因此每一組的活動內容及順序通常會大不相同。預設課程是大人要的,但符合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,則更能讓他們印象深刻,課程內容是死板的,但引導的人是活的,觀察,是導引員最重要的能力之一
幼幼組活動紀錄:http://ilovenatureschool.blogspot.tw/2018/02/201801.html

〈國小組、國中組、…〉小孩共同參與
不論自學或課後共學,自己的目標是引導小孩子能夠自己察覺,自己找方法解決,進而自己學會安排,而不是幫小孩子排滿各類型的課程,感覺學了很多,但最後還是不會自己安排及解決問題。塞滿小孩自己覺得好的,像是舊的機器人模式,只需乖乖照著指令做,而現在的機器人都開始加入人工智慧去自我學習了,我們也能除了傳承舊有經驗外,部分時間留給他們去自我安排學習。因此國小高年級階段,就可以有一些比例放手讓他們試著參與,也就是C行程

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

【幼幼組元老組】回顧紀錄至201802

這是同一組親子家庭們,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(基地)活動,所發生的故事,截至2018年2月底止,共31次,目前仍持續創造歷史中…30次的連續活動,對基地已能有初步認識,第31次開始進入第二階段(A、B、C、D行程因應而生,想法記錄在另一篇)~~

01:五感體驗、香草餅干、小黃瓜現採現吃
02:竹槍、盆栽種植
03:小黃瓜種植、初探水圳
04:葫瓜餅
05:刨葫瓜皮、種玉米
06:做冬瓜茶、初挖生態池
07:做點心、組裝盆栽
08:盆栽育苗、採玉米筍、照顧白蘿蔔、水瓢
09:煮火鍋、間拔白蘿蔔苗、機器翻土、認識火
10:器具的應用、芋頭採收
11:除地瓜葉甜椒、間拔紅蘿蔔、採菜、種香蕉
12:香蕉圈挖坑、採切菜、做芋圓
13:挖坑2、拔白蘿蔔、關東煮、種櫻桃蘿蔔、做鬆餅
14:活動回顧、挖坑3、紅蘿蔔、櫻桃蘿蔔疏苗
15:地瓜葉種植、鋸竹子、初探竹林
16:竹子鑽洞、採收櫻桃蘿蔔、拜訪水源地
17:三貂嶺古道
18:回顧三貂嶺、草仔粿、紅蘿蔔應用、玉米筍
19:高麗菜苗、高麗菜水餃
20:清玉米田、採剝桂竹筍
21:小黃瓜、益生菌、桂竹筍2
22:工具除草、新區介紹、水果玉米、水圳玩水
23:小溯溪
24:三條水圳
25:搬運石頭、採金針、挖地瓜
26:採金針2、地瓜的應用、施肥翻土
27:採甘蔗、共煮共食雙鍋(甘蔗、檸檬香茅)、挖芋頭
28:打火石生火、洗米煮飯煎蛋、初認識食品添加物
29:機器翻土、種草莓、紅蘿蔔間拔、生火練習
30:拔煮白蘿蔔、桂來標火鍋、種甘蔗
31:網室重建、採橘子、拔紅白蘿蔔、電動工具使用、志工服務

<以下為2017年1月當時留的紀錄>

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0堂-拔煮白蘿蔔、桂來標火鍋、種甘蔗)

今年秋冬,北部山區雨勢不斷,蔬菜成長情況很慢,好不容易,白蘿蔔終於可以採收了(比往來晚了一個月左右),拔後馬上切煮,已經是例行過程。去年遇到下雪,今年入秋後一直下雨,種植是個很大的挑戰,深覺祖先真的厲害,如此條件下世居於此,還要把種出來的東西扛下山去賣,摸黑走五個多小時扛到現今的捷運劍潭站,真是辛苦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9堂-機器翻土、種草莓、紅蘿蔔間拔、生火練習)

活動未必一定要流程式,也就是一起做完一件事,然後再做下一件事;也可以分站式,也就是自己決定哪一件想最先做的事,就先去做吧!每一種方式都有其意義,流程式跟分站式都各有好處,偶爾穿插可讓小孩子體會不同的感覺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8堂-洗米煎蛋、打火石生火、食品添加物)

生活化,是基本主軸之一,實際操作洗米煮飯不是為了變成廚師,而是生活自理的一部分,可以選擇吃餐廳,也有能力自己煮,若真的對烹飪有興趣,小孩子自己就會主動去追求,也會不畏辛苦而深入探索更高深的境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7堂-採甘蔗、甘蔗及檸檬香茅雙鍋、挖芋頭)

每一年都一樣,因為生物及農作物,也都是隨著季節變化而生長著,時間到了,能採收的作物通常也是最好吃的;每一年都不一樣,因為同樣的作物相同料理方式連著吃起來會膩,所以除了原始作法之外,也會嚐試不同的方法,而火鍋方面,就是湯頭的變化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