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
【大自然學校】感動台灣之美-紀錄照片參考

以下是以前實際的現場活動照片,可提供家長們參考,但最重點其實不是去哪些地方,然後玩什麼,而是要如何安排,才能讓大家比較有感動,有整體的架構,內容由淺入深,體能由易到難,這樣就不會變成只是表面看看玩玩的旅遊團

初期的主軸,會圍繞在鐵道平溪線煤礦,然後擴展至周遭的水金九金礦,搭配特殊地形的雙北市內古道,從北部開始,深度感受台灣美麗的地方,偶爾會穿插水資源、部落及其它元素

【特殊地形】

【平溪線】


【水金九】












【部落】














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6堂-五分山、新平溪煤礦博物館、大華壺穴)

體能,在長期活動中,是最重要的因素,有好的體力,就有好的專注力及耐力,除了幫助自己未來的學習更有效率、以及心理素質明顯較強之外,也能走入多數開車無法到達的台灣美景,少人共享廣大空間。目前大部分的活動比較屬於室內吹冷氣,所以本組會在活動中穿插體能,來對整體做個平衡,也是為了以後更好玩的行程舖路

元老組全記錄:https://ilovenatureschool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紀錄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5堂-桂竹筍、大阪燒、螢火蟲)

不知不覺,到了第二次採桂竹筍的季節了,跟著基地兩年多的時光,看著來參加的小孩子們長大,就好像帶自己小孩成長一樣,很有意思,已經夠熟悉基地,能夠自在地在基地內做著想做的事情,這將來也會成為他們童年回憶的一部分。接下來,我們也要逐步進入夜晚的農園了,小孩們對白天的農園已有基本的熟悉,晚上又會是如何呢?就從螢火蟲開始~~

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【大自然學校】教學理念介紹

大自然學校,是以身處自然環境的基地為據點,跟著基地的步調,和同樣住在這裡的各種生命一起成長,走的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的關係,從感受自己腳下的土地開始。這裡著重在生活中直接實際操作,會用到就去學,而不是學了之後不知要用在哪裡;要親身辛苦付出,然後感受成果,成果未必都是美好的,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挑戰,但這讓我們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強,主動勇於嘗試,學習面對挫折,還會動腦去想方法解決問題,不是看看好玩、不是照著指令做事的被動制式行程;我們的步調不快,真的感受及瞭解了,會比短時間好像學了很多,還要更重要,我們強調的是事情從頭到尾一整個循環,而不是只做所有事情的最末端

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4堂-平溪小三尖、天燈)

在基地,偏向微觀,在同一個地方觀察四季的變化,而到基地外,偏向拉高視野,瞭解比較全面的人事時地物。雖然是在基地外,卻又跟觀光旅遊不太一樣,我們會圍繞在一個區域內,從不同的領域及角度來深度學習,因此,同一個地方不會只去一次(基地概念的延伸),同一件事情也會有前因、後續及議題討論,未來若回首來看整個過程,會發現這不會是一個點一個點,而是會串成一整個立體的架構
所有的活動都會做成紀錄,因時間的關係,還無法寫入較深度的互動及為什麼是這樣的流程的原因,但仍可以給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參考及交流,每個小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每一個團的整體特質也是不同的,因此觀察、根據小孩子的情況來調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,目前為止的活動紀錄,都是針對這一團親子家庭。
繼上次的三貂嶺之行後,這次前往平溪站,繼續以平溪線為主軸的行程…

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3堂-桶仔雞、烤羽衣甘藍)

火元素,之前練習過鎂棒生火,這次就來個應用,既然郭爺爺在農園發展初期已訂製了一座可烤三隻雞的桶,就拿來用用看囉,當然啦!這只是桶仔雞的第一種應用方式,以後還會用不同方式來做
羽衣甘藍,因為高纖維、高維他命,加上養生觀念的興起,近年來開始火紅,有數種料理的方式,這次要做成吃起來像海苔口感的菜

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2堂-刷油漆、採草莓、挖薑黃)

來到基地,不是只有玩,也是需要為自己長期活動的地方付出時間及體力的,這一次,要幫忙刷油漆。北部夏季豔陽,秋冬多雨,在室外的設備若不善加維護,較容易生銹毀壞,所以要刷塗啞漆於放置工具的貨櫃。大部分的東西,若都是大人自己來,速度又快做得又好,但小孩子相對就越少機會能接觸,以及付出,若能達到一個平衡點,其實會讓小孩子更愛自己的家,更愛自己能親身參與。

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1堂-網室重建、採橘子、拔紅白蘿蔔、電動工具使用、志工服務)

第二階段進階,要開始學習運用工具來做出生活中會用到的物品,同一天也正好有個志工團,以及網室重建工程,非常忙碌的一天。志願服務,以及建築結構,都會是未來的元素之一

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

【2018】教育概念暨活動規劃ABCD行程



正月初九天公生,是小彩虹進入週歲,也是爸媽重修無記憶一歲滿一年的日子,未來給她的教育想像,演化為今年基地的活動,更明確規劃為三個大類,小班制,長期連續性,會逐步留下紀錄。新年新希望,希望自己的概念及過程紀錄,對不分體制內外的教育,都能有所幫助。

【針對孩子】分為A、B、C、D行程,主要是由內(基地)而外(世界)
〈A行程〉基地內環農食共學
基地在整體規劃中,是很重要的元素,如同樹根扎得深,自然能因應外界的環境大變化,若根扎不深,就算葉子(如同各類才藝)看起來很多,仍容易倒。好的環境加上好的耕種就會有好的食物,好的環境(空氣、水)加上好的食物就會有好的身體,這是良性循環。在我的概念中,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基地,基地未必只能在郊區,而可以是住家、或附近的公園;基地未必只能是地點,而可以是內心、或本我
在基地內做的事及運用的技巧,是各領域的綜合,小彩虹是在地第九代了,有祖先的故事(人文歷史),石頭厝跟山坡地梯田(地理)、耕種及走古道水圳需要體能(體育),作物及氣候需要觀察記錄(自然),工具使用需要技巧(物理)才會事倍功半,元素(火、土、水…)的運用(化學),自己煮飯做點心(烹飪),親手照顧作物及動物昆蟲(生命),週遭有木頭及竹子可以製作玩具、工具及建物(木工水電、結構),真的是學不完的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A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2

〈B行程〉基地外主題式探索
由內而外,是為了由外而內。在外面的世界增廣見聞之後,再回頭來讓基地更好。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像在基地一樣,深度體會及學習,就不容易淪為看看或玩玩而已的行程。由點再線再面,逐步建立整體的大結構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B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3

〈C行程〉生活實踐&行動學習
自主學習,逐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試試看,包含時間、住宿、交通工具、行程的規劃,地點則是由基地往外延伸到整個陽明山,再往外到雙北市,其它縣市,離島,甚至是國外。由小我到大我,能為自己做什麼,能為大眾做什麼
例如2018的夏季營隊C行程(3月開放)https://iseeyou.com.tw/event/?a=1054

〈D行程〉合作課程
不同領域有不同領域的專家,相同領域也有不同作法的朋友,跟大家一起合作,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,可以瞭解不同角度的思考及方法,彌補自己的不足,連老師自己都一起學習,親師生共學。合作也能接觸更多不同性質的團體,接觸跟自己興趣或想法不同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社會

【針對親子家庭】
〈幼幼組〉親子共同參與
從小(幼兒階段)開始,會先A,再B,最後C,過程中搭配D行程,長期參與。有預設課程,但會依孩子的情況及當時環境做調整,因此每一組的活動內容及順序通常會大不相同。預設課程是大人要的,但符合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,則更能讓他們印象深刻,課程內容是死板的,但引導的人是活的,觀察,是導引員最重要的能力之一
幼幼組活動紀錄:http://ilovenatureschool.blogspot.tw/2018/02/201801.html

〈國小組、國中組、…〉小孩共同參與
不論自學或課後共學,自己的目標是引導小孩子能夠自己察覺,自己找方法解決,進而自己學會安排,而不是幫小孩子排滿各類型的課程,感覺學了很多,但最後還是不會自己安排及解決問題。塞滿小孩自己覺得好的,像是舊的機器人模式,只需乖乖照著指令做,而現在的機器人都開始加入人工智慧去自我學習了,我們也能除了傳承舊有經驗外,部分時間留給他們去自我安排學習。因此國小高年級階段,就可以有一些比例放手讓他們試著參與,也就是C行程

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

【幼幼組元老組】回顧紀錄至201802

這是同一組親子家庭們,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(基地)活動,所發生的故事,截至2018年2月底止,共31次,目前仍持續創造歷史中…30次的連續活動,對基地已能有初步認識,第31次開始進入第二階段(A、B、C、D行程因應而生,想法記錄在另一篇)~~

01:五感體驗、香草餅干、小黃瓜現採現吃
02:竹槍、盆栽種植
03:小黃瓜種植、初探水圳
04:葫瓜餅
05:刨葫瓜皮、種玉米
06:做冬瓜茶、初挖生態池
07:做點心、組裝盆栽
08:盆栽育苗、採玉米筍、照顧白蘿蔔、水瓢
09:煮火鍋、間拔白蘿蔔苗、機器翻土、認識火
10:器具的應用、芋頭採收
11:除地瓜葉甜椒、間拔紅蘿蔔、採菜、種香蕉
12:香蕉圈挖坑、採切菜、做芋圓
13:挖坑2、拔白蘿蔔、關東煮、種櫻桃蘿蔔、做鬆餅
14:活動回顧、挖坑3、紅蘿蔔、櫻桃蘿蔔疏苗
15:地瓜葉種植、鋸竹子、初探竹林
16:竹子鑽洞、採收櫻桃蘿蔔、拜訪水源地
17:三貂嶺古道
18:回顧三貂嶺、草仔粿、紅蘿蔔應用、玉米筍
19:高麗菜苗、高麗菜水餃
20:清玉米田、採剝桂竹筍
21:小黃瓜、益生菌、桂竹筍2
22:工具除草、新區介紹、水果玉米、水圳玩水
23:小溯溪
24:三條水圳
25:搬運石頭、採金針、挖地瓜
26:採金針2、地瓜的應用、施肥翻土
27:採甘蔗、共煮共食雙鍋(甘蔗、檸檬香茅)、挖芋頭
28:打火石生火、洗米煮飯煎蛋、初認識食品添加物
29:機器翻土、種草莓、紅蘿蔔間拔、生火練習
30:拔煮白蘿蔔、桂來標火鍋、種甘蔗
31:網室重建、採橘子、拔紅白蘿蔔、電動工具使用、志工服務

<以下為2017年1月當時留的紀錄>

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30堂-拔煮白蘿蔔、桂來標火鍋、種甘蔗)

今年秋冬,北部山區雨勢不斷,蔬菜成長情況很慢,好不容易,白蘿蔔終於可以採收了(比往來晚了一個月左右),拔後馬上切煮,已經是例行過程。去年遇到下雪,今年入秋後一直下雨,種植是個很大的挑戰,深覺祖先真的厲害,如此條件下世居於此,還要把種出來的東西扛下山去賣,摸黑走五個多小時扛到現今的捷運劍潭站,真是辛苦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9堂-機器翻土、種草莓、紅蘿蔔間拔、生火練習)

活動未必一定要流程式,也就是一起做完一件事,然後再做下一件事;也可以分站式,也就是自己決定哪一件想最先做的事,就先去做吧!每一種方式都有其意義,流程式跟分站式都各有好處,偶爾穿插可讓小孩子體會不同的感覺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8堂-洗米煎蛋、打火石生火、食品添加物)

生活化,是基本主軸之一,實際操作洗米煮飯不是為了變成廚師,而是生活自理的一部分,可以選擇吃餐廳,也有能力自己煮,若真的對烹飪有興趣,小孩子自己就會主動去追求,也會不畏辛苦而深入探索更高深的境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7堂-採甘蔗、甘蔗及檸檬香茅雙鍋、挖芋頭)

每一年都一樣,因為生物及農作物,也都是隨著季節變化而生長著,時間到了,能採收的作物通常也是最好吃的;每一年都不一樣,因為同樣的作物相同料理方式連著吃起來會膩,所以除了原始作法之外,也會嚐試不同的方法,而火鍋方面,就是湯頭的變化了

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從2017到2018

即將進入2018,基地也要進入下一階段,課程合作的部分了,除了將有長期主題式活動之外,也會加入其它面向的內容。和志同道合的老師及家庭們一起前進,對我們來說,才是真正的親師生共學,共同學習及活出精彩的人生!

2017,小彩虹在今年報到,我們能給她的,不會是大筆的金錢遺產,而是自出生後,有廣大的土地可以踩踏探索,有不需空氣清淨機就可以呼吸到的新鮮空氣,可以吃到自然栽種並經過檢驗通過的有機蔬菜,不需淨水器而是喝位於山泉水最上方最純淨水源頭的水,還有找到志同道合家庭的小朋友們

2017,是農園基地正式運作的第一年,也是跳脫農園只是種種菜的地方的第一步,夏令營最意外,去年試開一梯之後,今年還沒開放報名,就已經兩個梯次額滿;也試著開了往基地外的B行程,雖然人數未額滿,但回饋是相當不錯的,很高興有了死忠的家庭,去年在A行程第一次碰面,今年B行程再度結緣,還預約了明年的活動,充分感覺到我們設計的連續性活動的精髓

2017,幼幼組第一組運作一年半以上了,這個組很特別,是無菜單料理,擺脫了市面上所有活動,都是需要課程先安排設計出來,然後家長預繳上課費用的型態。從回鄉之後開的第一次活動只有一個家庭參加,到現在有了沒有課程先規劃公布、沒有事先預繳費用、但仍願意次次來訪(每雙週一次)、願意寒流下雨感冒也要來、願意幼兒園請假來基地活動的親子家庭,真的是很棒很棒的緣份,真的是很深很深的情感,而這個緣份仍在繼續…

2017,跟夏令營一樣,我們還沒公開明年要開始合作課程,就很奇妙的,有幾位很有想法的老師們,來基地談合作事宜了,雖然還有很多事情要磨合,但很開心有正向的能量不斷傳過來,最快從下個月就會開始,然後是冬令營的合作課程,接著夏令營也有了初步的探問,無限的可能正在不斷發生,自己也很好奇火花會變成什麼樣巨大的火焰

2018,會是進階的一年,我們基地本身的A行程會進化,基地外的B行程會有其它支線,自主學習的C行程會試著展開,然後還有數種合作課程的推出, 然後,小彩虹也開始會走路了,希望能開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條古道,總而言之,感恩及讚嘆上天無形中的安排XDD

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6堂-採金針part2、地瓜的應用、施肥翻土)

不用獎勵跟懲罰,小孩子更積極主動!
獎懲,就是條件交換,驅使小孩子去做事的方法之一,若使用不當,或是過度使用,容易變成養胃口,獎品或罰則就需要越來越多或越來越重,小孩子才會考慮去做。為什麼要獎懲,這回歸到小孩子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,若是小孩子自己想要去做,其實不需大人動口也會主動去做,若是大人要小孩子去做大人想要的而不是小孩自己想要的,那麼就容易動到條件交換,而多數大人又習慣用物質去做交換,因此小孩子就會看看能換到什麼,再決定自己是否要去做
先不論交換是好還是不好,因為會想要用到交換這個方法,其實是有很多現實的因素,但如果不跟小孩子做交易(利誘或威脅),就會很難帶嗎?一直很好奇的我,進入教育界後決定盡量不用到"獎懲",看看能帶到什麼地步,前前後後也邁進第九年了,目前還沒用到過,我跟小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沒因此不好,小孩子也不會因此都不做事情,這部分的經驗會陸續在後續紀錄中分享~~

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

【2018年發展重點】

2017慢慢進入尾聲,2018要做的事已有了概念及發展。

★整體目標:
在離都市不遠的大自然環境中,鼓勵孩子遊戲、探索和自發學習,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,協助尋找及發揮孩子的個人天賦,老師不是下指令者,而是陪伴、協助、引導者。跟著農園的步調,動腦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,參與及協助各項自然建設,體會如何自然生活。
重點不是只有學了什麼,而是"要怎麼學";不是僅給予我們過去的經驗,而是先引導觀察思考,嘗試自己面對及想方法解決問題,我們則"分享"自己的經驗;不是單向式只跟著玩,而是"互動"式自己也參與其中,也要設計規劃及解決遇到的問題

★(第一件)農園基地預定規劃:跟著基地的腳步走
①幼幼組(國小前)
【第一團後續(雙週一次)】第一團目前已進入第二年,基地活動進階版,並加入戶外主題式(陽明山系及平溪線)
【第二團後續(每月一次)】第二團第一年剛結束春夏季主題,目前進入秋冬季主題

②國小組
【春夏秋冬令營】連續五天的主題式行程
A行程:食農教育與古道溯源
B行程:主題式(例如鐵道、田間小鎮、…)
C行程:行動學習(自己試著設計行程,初期為雙北市、逐步往外延伸至外縣市、離島)


★(第二件)長期合作:與有意願長期的自學/共學團體,或是社團、社區、友善商店等單位組織合作
①幼幼或國小
【基地/營隊】協同教學,本農園可以當成長期固定的郊外基地,大家一起合作、分享及學習,固定時間(平日或假日,每週一次、每月一次、…)或是某一段連續的天數皆可

②社團、社區、友善商店等單位組織
【月主題、季節性主題】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主題
【小田園戶外教學】配合國小的小田園計畫


★(第三件)基地深耕、經驗分享、建立新的連結
①自己和基地有更深的連結,並與第一、第二件事中所成立或有連結的團,共同參與基地的建設
②講師(農會、生產力中心、社區大學、…)
③連結志同道合的夥伴(認識正向能量的新朋友、學習新事物…)

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

【2017夏令營】探索平溪線

探索平溪線,是今年(2017)夏令營,從基地由內而外所新開的主題式活動,期待藉著行動學習的方式,讓小孩子更有體會。第一天會用小溯溪的方式到達基地,並簡單說明後面四天的平溪線行程;第二到五天是實際走訪具歷史意義或具特色的地方,盡量不走觀光景點,因為觀光行程可以留待家庭自己出遊。
平溪線,瑞芳->猴硐->三貂嶺->大華->十分->望古->嶺腳->平溪->菁硐,有什麼可以探索的呢?!

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

【頂山山頂--大自然學校】活動報名及課程類型

★請貴團體,點選下列適合的連結參考

【團體包場】(國中小師生、公司團體、親子家庭、國小安親才藝班、課後共學團)
【團體參訪】(旅行社、幼兒園、社區里民、外國客)
【授課】環境教育、食農教育、鄭子太極拳、活動支援
【合作提案】認養、課程合作、拍攝

★長期活動:
【幼幼組(平日)】隨時可加開新團
【幼幼組(週六)】(週三組後續,運作中),隨時可加開新團
【幼幼組(週日)】(每個月一次,運作中),隨時可加開新團
【國小組】籌備

★近期活動報名:
【夏令營、冬令營】(尚未開放報名)

【國小組V0.5】籌備

頂山山頂大自然學校   國小組 戶外行動探索 
《企劃概念》
以國小學童設計的課程內容涵蓋:感官探索、生活應用、自然教育等層面,是綜合的引導,而不是分科的學習,例如不會一直都是種菜、爬山,或是一直都是在講生態昆蟲,而是教導如何生活,而生活就會運用到各領域(食農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數學、生態、體育…)的概念,再例如,不是只坐在準備好的椅子上聽不同的課,而是連自己坐的桌椅、穿的衣服都自己試著做出來;又例如更進一步,公共議題的討論也會逐步進行。
大自然學校秉持著要將《學習生活化》的理念,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,在每一個學習的現場,可以實踐所學、所用,學習著靠自己的能力,解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。總而言之,行動學習的概念不是看看玩玩而已的行程,甚至快樂與成就感,是需要辛苦付出才能得親自感受的。

【授課】環境教育、食農教育、鄭子太極拳、活動支援

【人數】視各單位的需求
【費用】行情價1600元/1小時、基本出勤2小時,外縣市交通費實報實銷
【時間】可討論指定地點、想要的時段
【內容】

【團體參訪】(旅行社、幼兒園、社區里民、外國客)

【人數】原則上團體最少20人,因停車場及農園場地大小限制,同時段不超過60人,超過的話,建議分為上下午兩梯次(可討論)

【內容】課程合作、參觀訪問,認識自然有機,以及瞭解農園基地的運作經驗,可附加活動

【時間及費用】可來電或來訊洽詢,因每個團體的情況不同

【團體包場】(國中小師生、公司團體、親子家庭、國小安親才藝班、課後共學團)

【活動內容】:視月份、當時氣候環境及作物而有所不同,舉辦過的活動如下:
①農作物的採收及應用:拔白蘿蔔做蘿蔔糕、挖地瓜做薯條、挖芋頭做芋圓、採桂竹筍剝殼、採金針鹹酥、採高麗菜包水餃、採南瓜做南瓜粿、…
②共煮共食:一起採收、一起切菜、一起煮、一起吃
③食農教育:食品添加物、認識有機
④週遭古道探祕玩水:結合當地歷史文化、水資源、
⑤香草應用:餅干烘焙、香草飲料、純露精油、香草餐、…
⑥五感體驗:簡易生火、赤腳採土
⑦農事操作:機器操作翻土整地、小苗移植、除草、…

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5堂-搬運石頭、採金針、挖地瓜)

童年的基地,就是如此迷人,唯有長期參與,才能感受到深處。小孩子很難無聊,因為有太多地方可以探索,通常在這裡的家長要做的不是一直想事情給他們做,而是注意到安全即可,通常這裡的老師要做的不是一直說,而是讓小孩子自己主動多做,這樣的話,帶領才會很輕鬆呀~~

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4堂-三條水圳)

水,不是用來玩水而已,步道,也不是體育課或是生態課而已,它牽涉到一個為了讓人活下去,而辛苦拔山涉水所走出來的歷史,運用地理及物理的概念,做出來能讓未來的人不需擔心沒水的水圳。
基地,有一主要水源及一條支援的水源,所需的儲水截水設備比較小,在走過古道、看過基地的水源頭之後,因為基地周遭有一些知名的步道,所以這次就搭配此步道,去看看一整個山頭住戶的水源如何取截,也因為有個對照,就會更清楚這個概念。

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3堂-小溯溪)

溯溪,不是只是玩玩水,挑戰刺激而已,重點之一是團隊合作,互相幫忙,自己在這次小溯溪之前,已經先帶了不少相關的概念,先引導尊重生命、維護環境、認識風險、學習處理等概念,再加上瞭解小孩子的體能狀況是沒問題的,後續才決定了這次的行程
水資源在之前的活動已有了開始,探訪了基地的水源頭,接著,就順著基地周遭的活動,來繼續水資源的主題。

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2堂-工具除草、新區介紹、水果玉米、水圳玩水)

已經初步體驗過基地的春夏秋冬,第二年的基地,大家也要開始幫忙建設了,現有區域如何造出來的,有實際參與就會知道,另外,基地週遭的探索,也將更進一步,過去一年所散布的"點"連成了很多線,即將開始要變成面了,這才是長期參與有趣的地方

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1堂-小黃瓜、益生菌、桂竹筍2)

遇到問題,就是想辦法解決問題,這是活動中,不斷運作的概念之一。現今的社會,很多都是遇到問題之後,只會出一張嘴巴抱怨,很少動手解決問題試試看,既然是共學團,就不會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變成這樣,所以在活動的過程當中,不會刻意創造完全沒有問題的環境,而是會讓小孩子瞭解及看到,不論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會遇到問題,重點不是愣在那裡,或是哭一哭就沒事了,而是要去看看問題發生在哪裡,想想有哪些方法可能可以解決,然後做做看是否有解決問題

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20堂-清玉米田、採剝桂竹筍)

不同季節,大自然有不同的面貌,農作物、環境中的生物跟人一樣,都有生老病死,一個生命的離開,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,而且離開了,還可以幫助另一個生命更好,這是自然很奧妙的地方。自然界沒有廢棄物,每一樣都有其存在的意義,人也是一樣,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,希望大家能夠在與自然共處的過程中,找出自己存在的意義

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

【親師生共學】幼幼組紀錄(第19堂-高麗菜苗、高麗菜水餃)

來農園不是只是種種菜,還有很多不同領域可以看、可以學,很多事情都是機會機會,例如這次的山難救助演習就是其一。自己曾經在消防隊從事救護工作,受訓到EMT2,對於演習,甚至實際救護情況毫不陌生,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說。小孩子對於消防車,是很有興趣的,除了地震體驗車之外,高空雲梯車也是受歡迎的車種之一,光是看到車上設備,就有很多問題可以問,擁有無限的好奇心,才是小孩子呀^^